你有没有留意过这样一个现象:近年来,药品包装里的玻璃制品好像越来越少了?反而是新兴的塑料制品,越来越多。
小时候去医院,输液架上挂的都是一排排整齐透亮的玻璃瓶,现在,大多也都替换成了大小各异的塑料瓶或塑料袋。
最近,又有一种口服液玻璃瓶要被“塑料袋”替代了。
中药制药共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布消息:以该实验室为主体研制的国内首条中药口服液条包生产线,已经建成投产。而这条生产线最大的特点就是,用新型的“塑料袋”替代传统玻璃瓶,来盛装中药口服液。
塑料制品到底哪里好?
那些消失的玻璃瓶,又去了哪里?
正在消失的玻璃瓶
玻璃制品曾经能“称霸”药品包装,自然有其独特之处。
最直接的:玻璃容器的化学稳定性好、无毒无味,阻隔性好,且透明性高,能够供良好的保质条件,还能直观清晰地反映出容器内装物情况。
从容器加工角度来看,玻璃制品的原材料丰富、刚性好、不易变形、可以加工成多种形状。成型后的玻璃容器温度耐受性也不错,既能高温杀菌,也能低温储藏。
但就是这种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的玻璃包装,却正在被塑料包装所替代。
不久前,某信息咨询公司发布的全球医药包装行业发展报告显示,2021年,塑料包装在医药包装行业的市场份额占比已经到了46.8%。与之相比,玻璃包装的市场份额占比,仅为14.5%。
玻璃容器重量大、运输费用高、运输过程易破碎等,都成了“玻璃瓶逐渐消失”的影响因素。
塑料包装,到底好在哪儿?
要评判某种包装好不好,最重要的,是从需求出发。
考虑到药品包装的特殊性,包装材料首先化学稳定性要好、不容易和药品发生反应;其次,加工方便,可以制作成各种规格、大小的药品包装;其次,还要考虑它的运输、储存放不方便;最后,就是成本。
目前主要用于药品包装的塑料材料,集中在聚氯乙烯(PVC)、聚乙烯(PE)、聚丙烯(PP)、聚苯乙烯(PS)等。
聚氯乙烯可以制作出无色透明、不透氧气、保持药物气味的塑料瓶;聚苯乙烯可以制作出透气性、透湿性高的产品包装;聚乙烯多为半透明的乳白色,既耐热也耐寒;聚丙烯也为乳白色不透明,阻湿阻气性好,能耐受酸、碱等多种有机物的腐蚀,熔点也较高。
而随着新型塑料制品被不断研究出来,塑料包装的整体成本也有所下降。就拿此次中药制药共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最新建立的生产线来说,与玻璃瓶相比,其一支药的内包材就能节省0.14元。
当然,即便塑料包装在药品包装行业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,但其替代的部分,肯定是满足药品保存、运输要求的。而对于那些更适合用玻璃瓶保存的药品,肯定不会冒然用塑料包装代替。
玻璃瓶背后,不容忽视的环保问题
在环保意识逐渐崛起的当下,药品包装背后的环保问题,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。
相比之下,塑料对应的“白色污染”更直观。这也常常令人忽视玻璃制品生产过程中也可能产生的污染问题——
进行玻璃生产前,我们首先要从自然界开采硅砂、纯碱、白云石等原材料,而这个开采过程一旦过度,就可能会造成土地退化、粉尘污染等环境问题。
而生产玻璃的过程中,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。前者是出了名的有害气体,后者则是温室气体。这两种气体流散到大气中,会引起一系列的负面效应。
同时,玻璃生产的过程中同样也需要消耗大量的火力、电力。
玻璃烧制
这还仅仅是普通玻璃制品的生产所需,药品包装专用的玻璃容器要求更高,相应的消耗可能也会更高。有观点认为,生产过程中玻璃制品造成的污染可能是塑料制品的4倍。
另外,回收也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。
据此前的一份玻璃制品回收数据显示,世界平均玻璃制品回收水平接近50%,德国甚至高达97%。但我国的相关数据较少,2006年,有学者做过估算,我国废旧玻璃的回收率大概只有13%。
而废玻璃处理起来很麻烦,无法通过焚烧获一般的物理化学方法加以分解和处理。如果填埋,玻璃要完全降解,可能需要4000年。一般被填埋的塑料,根据材质和环境,可能要200~1000年。
作为包装品来说,不管是药品包装还是普通食品包装,有使用,就肯定会涉及到回收、再利用。针对药品包装,创新绿色生产线是一种答案,用新型塑料制品替代或是一种答案,进一步完善废弃包装回收链,也是一种答案。
版权所有:蓝月亮输尽光马资料 | 粤ICP备11056276号 | 技术支持:商策电商